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寂寞拍賣師:來自誰的凝視?

關於愛情,關於藝術,也關於選擇。《寂寞拍賣師》中,故事說的是一個寂寞男人的脆弱感情,同時也像是對女性觀看的另一種省思。類似的故事架構幾乎可以在別的電影或小說中找到端倪,但編劇巧妙地把視角構築在頂尖拍賣官的生活,讓故事充滿了藝術、生命、愛情、金錢等價值的探尋與平衡,配上追隨主角歐德曼逐漸抽絲剝繭、一探女主角克蕾兒真面目的同時,不斷進逼的真相讓人屏息不已,而故事的最終再狠狠開觀眾一個大玩笑。

主要角色只有三人,而更多的時間則是傑瑞佛羅許所飾演的男主角歐德曼的精彩演技。年紀一大把的拍賣官歐德曼,儘管擁有獨到的藝術眼光、幽默的談吐和令人景仰的社會地位,卻不曾真正體會過愛情。神秘的豪宅主人克蕾兒擁有巨大財富,卻見首不見尾,性格多變、難以捉摸的她以一次拍賣家產的機會,勾起了歐得曼強烈的好奇心與慾望。處在兩人之間的羅伯,是位技藝精湛的機械師傅,是軍師也是橋樑,透過他的精闢分析,歐德曼終於逐漸正視自己的人生。只是沒想到,當雲霧逐漸撥開的剎那,才發現自己的天真與無知。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風景線:雕塑風景的蒼白線條




洪天宇  梨山2000年  2013  鋁板 壓克力  122x152 cm




風景線
藝術家:洪天宇
展出日期:2013.11.2-2013.12.2
展出地點:夢12美學空間









風景的主體地位

        攤開西洋藝術史的脈絡來看,風景畫的地位長久以來處於配角,大多附屬於人物背後的畫面,猶如無意義的裝飾花紋,真正以風景為主題的作品,還要等到18世紀以後才逐漸成形。若將洪天宇的空白風景系列放在風景繪畫的藝術發展來看,便會發現主客逆轉的特殊現象。不管是殘破或是繁貌的風景,都搖身一變成為畫面的主角,而其中的人物則在畫面中缺席,留下空白的影像。

        如拼圖的缺片一般,欣賞作品的觀者總會思索那些留白的景色是什麼。即便這些留下的圖案複雜曖昧,觀者卻能輕易分辨其中的人造物:橋樑、道路、房舍、電線桿...甚或是大片都市景色中的著名景觀。有趣的是,儘管留下的大片樹林、花草是充滿色彩、生氣蓬勃,卻未必有人可以從這些形貌清晰的的景象中指出這些植物、溪流、山川為何--哪怕她只是每天開門便會見到的行道樹,或是路邊盛開的花朵。

        這樣的矛盾便像是藝術家開的大玩笑。人們不僅對大自然的認識付之闕如,連生活周遭的生命都視若無睹。生命的形象被留存在百科全書裡,而非生活的一部份。洪天宇讓觀者重新看見風景,看見大自然中,陽光穿落樹梢、水氣在森林中滋潤所散發出的「光暈」,同時也在不同的時代中,消抹光暈最後留存的痕跡。

舞孃禁戀:神與人之間


舞孃禁戀
Vara:A Blessing
2013
導演:宗薩仁波切









當世界被階級、歧視所宰制時,人該如何面對這個不公平而僵化的遊戲規則呢?

印度鄉村的莉拉,是印度少有的婆羅多舞繼承人,以侍奉神明、成為神明的妻子作職志。然而他們的行業卻為人所看不起,認為不過是妓女罷了。畢竟,對他們來說,又有哪個人可以誠心誠意的奉獻給神明一輩子呢?另一個年輕的男孩尚恩,空有滿腹的雕塑才能卻無法施展,階級低下的他沒有創作的空間,只希望有一天可以創造出完美的雕塑到城裡賣。為了創造出完美的雕像,他請莉拉當作模特兒,兩人的情愫也逐漸發酵,他的穆斯林師傅卻因為冒險指導他塑造偶像,而受到打斷腕骨的悲慘下場。為了要保住家裡的聲譽和地位,懷了孕的莉拉卻只能選擇下嫁對她一直有好感的年輕地主...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Risk Society-Individualization in Young Contemporary Art from Germany
展期: 2013/09/14-11/1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epi
策展人:Melanie Bono 梅蘭妮‧波諾

        若單就「風險社會」一詞而言,它所代表的似乎是一種民眾對於未知世界的不確定性與恐懼。在理性主義不斷擴充、滲入進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的同時,卻有更多不可理解、無法理喻的風險在已知社會結構背後形成巨大的陰影。而從已知演伸到未知的過程,正也凸顯一般民眾對知識的仰賴、對專家的期盼。諷刺的是,巨大的未知世界以及隨時一觸即發的毀滅災害,似乎在瞬息之間就會有所爆發。據此,風險已不再是特殊階級或身份才會牽涉到的觀念,而政治的介入,也使得日常生活與公共空間、個體與社會間的關係更形微妙。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美術館時光--藝術與人生的對話

       人生應該是什麼樣的面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像。我們不可能同時體驗每個人的生活,也不可能認識生活的全貌,藝術卻能在某個程度上達成人們理解生命的渴望。

        做為一部電影,儘管片中仍然有對白,但《美術館時光》其實正試圖讓觀眾超越文字的描述和理解,跳過晦澀的暗喻和冰冷的修飾詞藻,使用少許的語言,用言淺意深的語彙,帶領觀眾藝術作品中。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鋼鐵英雄--完美與平凡






        如果是喜愛看英雄電影的人,大略都會發現,從山姆雷米的蜘蛛人系列開始,到2012的諾蘭蝙蝠俠系列,近年來那些完美的英雄,已經褪去那些光鮮亮麗的外衣,不再是完美無瑕,而是跟人們一樣,充滿了七情六欲、愛恨情仇。在他們的性格中,或多或少的缺陷,也注定了生命中的陰影與殘缺。


初秋看展心得

一、誠品畫廊:龔卓軍--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對我來說非常應景的一個展覽,不過展覽本身並未直接指出在討論藝術家是否真的工作過量這個議題,而是透過展示,表現藝術家工作時的情境,並藉以討論藝術創作本身所遇到的困境。

       聯展的幾位藝術家及展出作品都相當有意思,在這邊只先舉出幾個我覺得印象深刻的藝術家:

       由於一張老照片的記憶,高俊宏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透過藝術創作重現過去的片段,並透過當事人或演出者的參與,把藝術家想表達的歷史記憶重新梳理,讓這些被遺忘的廢墟留下曾經存在過的證據。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多數的廢墟都被管制,整個團隊是用類似游擊隊的方式創作,過程中自然也會遇到各種阻力,也因此有意無意間發生許多特別的故事。

       周育正用報導文學的形式記載一位退休員工的生命史,配合不同的物件,如廣播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試圖用以小見大的方式,讓觀者可以從這些不同的文獻中拼湊出他的故事,並能以此略窺當時勞工的生活方式。

       許哲瑜的作品充滿幽默與自嘲,同時也是藝術家與模特兒之間特殊的信任關係。當蘋果日報等媒體開使用動新聞或是類似漫畫的方式去解決觀者不在現場的臨場感時,若用藝術來表現這樣的風潮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於是,透過近乎戲謔的語氣,藝術家重現那些案發現場,也讓這些社會現象變的更加荒誕離奇。

       此外,我非常喜歡一進門的噴血維納斯雕像,這尊名聞青史的雕像或許真的是工作過量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了吧...

全家就是米家--上了賊船之後?



       儘管在觀影前很容易把這部電影當成平凡的低俗喜劇,但看了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毒販、脫衣舞孃、高中生、龐克女,莫名其妙的一行人,為了錢而聚在一起,鋌而走險。來自不同身分的四個人,必須要偽裝成一個家庭,瞞天過海地從墨西哥邊境運送毒品,以拯救他們瀕臨破產、家庭分裂的人生。因此,這四個人必須裝的像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一樣,才能夠逃過層層的檢查和關卡。

決戰終點線--勝負之外的人生哲學

       從來沒真正看過任何一場一級方程式的賽事或轉播,卻時常在新聞中聽到那些駭人聽聞的事故,甚至連絕命終結站也曾經以F1為主題,讓死神在賽車場上大開殺戒。我很好奇,那樣的速度、壓力、危險(有時連倒楣的觀眾都會遭殃)、激情、瘋狂與熱血,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藉由回顧70年代詹姆士亨特與尼基勞達的傳奇競爭,得以一窺這個神秘又令人著迷的狂熱世界。


拔一條河:用一條繩子重新拉起的希望

        我們時常耳聞這樣的形容:某人與死神「拔河」、人生就是一段無盡的「拔河」...而事實上,生命似乎也真的像是一場拔河、一場角力,我們永遠在為了生存、為了尊嚴、為了家人、為了愛,用盡全身的力氣,只盼能從另一端不斷陷入的漩渦中,拉回一點一滴。如果就這樣放掉繩子,任由那個漩渦吞噬,又怎麼能對的起自己呢?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香港文化博物館 李小龍特展、劉培基特展、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藝想天開

        
        過去參觀過不少展覽,但這是我第一次參觀「文化」博物館。作為一間以文化為名的博物館,應該如何去展示自己的文化呢?又,什麼是屬於香港的文化呢?我認為香港文化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從過去的歷史文物到流行文化,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了粵劇、流行服飾、歷史古物、當代藝術,作為一個當代的紀錄,我認為是很特別的,至少台灣並沒有太多這樣類似的展出。另一個讓我羨慕的是,展場費用之便宜超乎預期,除了約台幣40元的門票外,所有特展都沒有另外收費,免費手冊份量相當豐富,展出的內容也相當精彩多元,包含許多媒體裝置和互動藝術,相較台灣隨便要兩百塊起跳的特展來說,香港的相關單位經費應該是非常充足,才得以補充這麼多的支出吧。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 常設展:香港故事

        一般來說,想到歷史博物館的時候,腦中第一個浮起的便是玻璃櫥窗裡的青銅器、瓷盤與各式文物。不過,香港歷史博物館完全顛覆了這個想像。若要與台灣的博物館相比擬的話,大概就像是科博館+歷史博物館+台灣故事館的合體吧。在台灣,自然史與歷史的展示是會分開用不同博物館或展廳陳列的,但顯然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這個展覽並不侷限於一般的文物史料。整個展場運用了大量的造景,讓人可以身歷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