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決戰終點線--勝負之外的人生哲學

       從來沒真正看過任何一場一級方程式的賽事或轉播,卻時常在新聞中聽到那些駭人聽聞的事故,甚至連絕命終結站也曾經以F1為主題,讓死神在賽車場上大開殺戒。我很好奇,那樣的速度、壓力、危險(有時連倒楣的觀眾都會遭殃)、激情、瘋狂與熱血,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藉由回顧70年代詹姆士亨特與尼基勞達的傳奇競爭,得以一窺這個神秘又令人著迷的狂熱世界。





        一邊是有條不紊、理性、依靠數據來決定賽車方式的尼基勞達;另外一邊則是放蕩不羈、無所顧忌、把握當下的詹姆士亨特。從初階的F3賽事,看到亨特為求勝利、不顧生命的作風,同時也看到尼基小心謹慎、發揮車子最大性能的獨特天分,這樣的風格也一貫延續到了F1賽事,兩人成了宿敵,卻也是彼此最尊敬的對手。  

       電影開頭曾說,平均每年的F1會有25名車手參加,其中兩名選手會死於賽車意外。

       不妨這麼說,尼基勞達的信念建築於人的求生本能,對死亡的恐懼讓他更加精細地計算每個彎道角度、車子性能和天候因素,因此他說,他早有死於非命的打算,但他無法接受超過兩成的死亡率。幸福是最大的敵人,也是他最大的力量。他能在身受重傷的時候奮起出戰,也勇於在勝負未明的狀態下放棄比賽。

        詹姆士亨特則執著於豁出生命的信念,不怕死、沒有家庭的他孑然一生,他敢在不該加速的時候加速,敢在生死交關的瞬間把勝利當作是唯一選擇。他的人生是一場豪賭,儘管起步不如尼基勞達這樣順遂,但求此生無憾的態度,也讓他如願以償地在數年的職業生涯中得到其中一次F1冠軍。在同樣惡劣的條件下,他敢於面對風險,也因而獲得最後的成功。

        兩個完全不同類型的賽車天才,讓整個故事張力變得緊湊無比。那是超越對手,同時也要超越自己的必勝之心,也是彼此在挫敗和困頓中互相得到的勇氣。因為你知道在這個賽場裡還有人能與你一較高下,所以會更加灌注精神於每一場比賽。

       我記得那一幕,當尼基勞達滿臉傷痕、重新復出賽場的第一戰時,亨特表現了未有過的歉意,但尼基只是輕鬆的說著,如果你因此讓我離開賽場,那你也必須幫助我回來。我也記得白目記者對尼基的提問後,亨特怒不可遏地把那個記者打得滿地找牙...當然我也記得,當賽事結束後,兩人在飛機旁的對話。那是多麼的殷殷期盼,希望這個好對手能永遠在場上與他一決勝負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