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初秋看展心得

一、誠品畫廊:龔卓軍--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對我來說非常應景的一個展覽,不過展覽本身並未直接指出在討論藝術家是否真的工作過量這個議題,而是透過展示,表現藝術家工作時的情境,並藉以討論藝術創作本身所遇到的困境。

       聯展的幾位藝術家及展出作品都相當有意思,在這邊只先舉出幾個我覺得印象深刻的藝術家:

       由於一張老照片的記憶,高俊宏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透過藝術創作重現過去的片段,並透過當事人或演出者的參與,把藝術家想表達的歷史記憶重新梳理,讓這些被遺忘的廢墟留下曾經存在過的證據。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多數的廢墟都被管制,整個團隊是用類似游擊隊的方式創作,過程中自然也會遇到各種阻力,也因此有意無意間發生許多特別的故事。

       周育正用報導文學的形式記載一位退休員工的生命史,配合不同的物件,如廣播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試圖用以小見大的方式,讓觀者可以從這些不同的文獻中拼湊出他的故事,並能以此略窺當時勞工的生活方式。

       許哲瑜的作品充滿幽默與自嘲,同時也是藝術家與模特兒之間特殊的信任關係。當蘋果日報等媒體開使用動新聞或是類似漫畫的方式去解決觀者不在現場的臨場感時,若用藝術來表現這樣的風潮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於是,透過近乎戲謔的語氣,藝術家重現那些案發現場,也讓這些社會現象變的更加荒誕離奇。

       此外,我非常喜歡一進門的噴血維納斯雕像,這尊名聞青史的雕像或許真的是工作過量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了吧...




二、北美館: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

       非常紮實的展覽,基本上表現了從日治時期到80年代的女性藝術家表現。透過每位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可以看出台灣藝術家的藝術發展過程,從日本的影響到後來的國外留學引進的照相寫實、極限主義新思潮,作品量非常豐富。不過除了陳進、孫多慈等兩三位以女性意識為主體的藝術家外,覺得稍微可惜的是並沒有特別把「女性」的特殊性表現出來,除了藝術家均為女性外並沒有太多以女性為主的獨特性。

       不過整個展覽我還是很推薦,特別喜歡的藝術家是陳進、王信、薄茵萍,陳進不用多說,她的作品表現出來的優雅以及時代變遷中女性的角色轉變很有說服力。王信的黑白照片述說台灣原住民在漢族社會中的窘境,這也是他一直企圖扭轉的社會使命。薄茵萍的作品透過不同媒材,具有相當詩意的表現手法。特別喜歡一張吶喊的作品,用木刻的四連屏表現鏡頭由遠至近,木刻的紋路又像是電視的雜訊一般,把當代都市人的焦慮表現的相當精彩。



三、北美館:郭人維個展--移山&劉瀚之個展--原地散步

       郭人維的個展其實我看的不是很懂...不過,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把原本傳統的山水畫重新組合,變成三度空間。另外,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從他的作品想到許多建案的名稱,EX. 江南X號苑、XX山林之類的,大概與他的建築背景也很有關係吧。

       雖然不常看這種機械裝置的展覽,劉翰之的作品卻非常平易近人。陳列的作品看似SM道具或是什麼詭異的機器人,卻把現代人的疏離感開了個大玩笑。在彼此陌生的人群中,我們或許可以透過這些看似無用(實際上也無用)的道具找回一點安慰感。



四、台灣當代藝術館:陳建北個展--「你甘知阮的名--台北植物園」

       不仔細看只會以為是一般的花草攝影展,但細細探索才知道這個展覽的獨特之處。博物館/美術館同樣會遇到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展品才是應該被展示的呢?就像是動物園可能不會有介紹麻雀或是貓狗的專區,植物園中同樣也有許多不被注意到的小花小草。然而這些可能連指甲大小都不到的「野花」,透過藝術家的巧思攝影後,便會發現這些花草的形狀、顏色、姿態都不輸我們看到的牡丹或玫瑰的植物。

       其他部分透過詩人或文學家,尋找同樣關注這些花草的知音,另外也用冷色調去呈現植物園的樣貌,而把我們不常注意的小花草突顯出來,加上植物學者、植物園志工的訪談,讓整個展覽變的相當有生命力。剩下的,就是讓觀者自行思索,展品的意義到底應該是什麼了。



五、一票人票畫空間/畫庫:時永駿--雜貨鋪

       時永駿的作品充滿了戲劇張力和遊戲感,當我們把日常生活當成是一種作品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會變得有趣起來。家人和朋友、寵物變成了演員,不同的日常用品就成了舞台道具,經過藝術家的鋪排之後,那些老房子的歷史感和藝術家刻意營造出來的斑駁氛圍,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懷舊的思緒中。我喜歡那些不經意的紅線塗鴉,這樣的塗鴉幾乎出現在每張畫上面,也使得整體氣氛更加輕鬆自然。



六、歷史博物館:米羅特展--女人、小鳥、星星

       展方在進場就很貼心的告訴我們各種符號代表什麼意思,不過某方面來說,也讓這個展覽變的有點像是甲骨文解謎一樣,人們熱衷於解讀每個符碼的意思,想像力也跟著被侷限了。

       展出的物件還算豐富,不過版畫佔了近一半的數量,油畫相對就少了一些。米羅的作品充滿同趣,用非常簡單並且重複出現的顏色去述說故事,讓畫面顯得強烈並具有張力。相較過去剛開始的較複雜的繪畫,後期的作品大多以黑色為基底,顯得反璞歸真。

       至於語音導覽的部分略為差強人意,比較少針對單一作品做仔細的講解,而是把作品放入米羅的創作脈絡中,呈現每個時期的風格特色。個人是覺得比較沒有租借語音導覽的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