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曼珠沙華:錯亂的認同,自由的愛

由楊儒強與周芳聿合作的戲劇作品《曼珠沙華》,挑起了觀眾敏感的道德神經,同時充滿了對於社會邊緣的關懷,並從中國文學的經典中擷取靈感,在舞台劇與崑曲的結合上自然和諧,整體的演出浪漫華麗,可說對於「自由戀愛」一詞的詮釋推到了極致。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巫語:見怪不怪的生殖崇拜

巫語  楊偉彬陶塑創作個展
德群畫廊
2014.4.12-4.17

初入展場,大多數的人可能會為地下室的幽暗空間感到不自在。從一樓往地下室的樓梯一路延伸,兩旁盡是詭譎難辨的奇形陶塑,一踏進地下室後環顧四周的鎮墓獸和神像,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闖入了一座地下墓穴。

在大廳正中央便是一座巨大的陶塑裝置,仿擬男性生殖器官與精子造型的大量小型陶塑在地上竄遊著,精子之中則豎立數件高低不同、姿態各異,如同蕨類生長的作品。據藝術家的說明,才明白這些蕨類的靈感其實是生殖器官內部的構造,附著於其上的精子成熟後便脫離本體,順著生殖的本能流動。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從三色旗到太陽花--關於藝術與革命的隨想


 德拉克洛瓦  自由領導革命
油彩 畫布 260x365 cm
關於藝術與革命,或許大多數人所想到的第一件作品,便是法國浪漫畫派大師,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領導人民》。位在畫面中央的女人半裸著上身,高舉三色旗,背景則是來自不同階級的人民,踩在成堆的屍體上登高一呼。這件作品當然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從它的知名度和影響程度來看(例如編入教科書、寫進歷史甚至是製成錢幣等),恰好證明了藝術可以在社會中發揮無遠弗屆的作用。另一幅畢卡索的作品《格爾尼卡》,畫的是他對德國戰機應西班牙革命軍轟炸格爾尼卡小鎮時所感到的憤怒,畫面中那些扭曲、變形的人體和無聲的吶喊,同樣震懾許多人的心靈。儘管這兩件作品最後安穩地成為博物館或美術館中的珍藏,而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也成為資產階級爭相追捧的對象,卻仍然無法讓人忘懷這些作品在當時對社會與國家造成的撼動。近代攝影逐漸崛起,更快速、更精準的時間掌握及其他創作模式難以企及的臨場感,造就許多動人的作品。天安門前被戰車碾過的學生與卡帕鏡頭下的共和國戰士之死,讓觀者無法不被那樣的瞬間感到悲傷。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徐冰:回顧展》觀後感

徐冰   鬼打牆,綜合媒材裝置, 1990-1991


徐冰:回顧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4.1.25-2014.4.20


策展人:王嘉驥





《徐冰:回顧展》目前假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從作品的展覽數量、展出內容來說,都是相當驚人的。以一個正值創作盛期的藝術家而言,舉辦回顧展或許有些言之過早,畢竟以年紀而言,往後一、二十年或許還有可能創作出更特別、甚至風格迥異的作品。然而就本次展覽來看,徐冰過去到現在的創作理念倒是相當一致而強烈,這或許是策展人選擇策劃回顧展的原因之一。徐冰的創作根源,可以粗略從三個脈絡來談,其一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與語言文字的深厚涵養,如《漢字的性格》、《文字寫生》;其二是版畫藝術的發揚,例如《五個複數的系列》、《大輪子》;除此之外,中西文化的衝擊與反省則是他近年來的創作主軸,例如《煙草計畫》、《地書》、《英文書法》等等。其中自然也有一些是三者雜揉而難以歸類的,例如他最知名的《天書》、《鬼打牆》等。由於幼年時期經常伴隨母親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工作,加上當時文化大革命的餘波蕩漾,以及之後推行簡體字的影響,因而對於書籍、文字有了濃厚興趣,也成為他未來創作的靈感來源。後來就讀中央美術學院時期,對版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習與教學的過程中,有了許多創作實驗的機會。到了美國之後,文化的衝擊促使他再次回頭思考中國的文化與歷史意涵,文字和語言的意義則在他的作品中再度有了詮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