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拔一條河:用一條繩子重新拉起的希望

        我們時常耳聞這樣的形容:某人與死神「拔河」、人生就是一段無盡的「拔河」...而事實上,生命似乎也真的像是一場拔河、一場角力,我們永遠在為了生存、為了尊嚴、為了家人、為了愛,用盡全身的力氣,只盼能從另一端不斷陷入的漩渦中,拉回一點一滴。如果就這樣放掉繩子,任由那個漩渦吞噬,又怎麼能對的起自己呢?




        所以整個影片都在述說著這樣的故事,當風災摧毀了甲仙的一切,也摧毀了大人們的希望之後,還有什麼可以讓人繼續燃燒生命的熱情?希望的火苗來自於甲仙國小拔河隊,因為他們克服了器材的不足,勇奪全國第二之後,重新燃起這個沈寂的村落,也使得低沈的大人們跟著振作。

        如同裡面的訪談所提到的,如果小孩都這麼努力了,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放棄呢?與這些勇敢的小朋友一樣,甲仙的新住民媽媽們也扮演著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用他們厚實的手掌在農田中默默耕耘,就像是村子裡的母親一樣,給予這個村子最美好的依靠。片尾的導演獨白說,在台灣的傳唱已久的甜蜜蜜,旋律來自印尼民謠。但我們不會否認,這是一首台灣的代表歌曲之一。意在言外的是,這些被我們看輕的新住民,總有一天,我們該還給他們該有的尊敬。

        導演在這部紀錄片中,相當鮮明地參與了這個村子裡的活動,也用他的觀點記錄下深厚的人情溫度。其實能夠感受得出來,導演完全不介意表現出自己在材料選擇與社區參與的程度上表現出明顯的偏好,卻也因為他這樣的剪輯,讓整個紀錄片有了人味,而非冰冷的文獻記載。例如片中多次出現一般電影常見的回憶手法,或是看到整個攝影團對甚至加入婚紗拍攝都可感受到他想在電影裡面呈現的氛圍。電影從兩個角度出發,新住民媽媽的戲劇工作坊與甲仙國小拔河隊,他們的努力讓村民走出了傷痛,更積極的面對未來。

        與導演之前的作品《奇蹟的夏天》相比,《拔一條河》在團隊競賽之外,更重視的是整個社區的重新站起。《拔一條河》其實具備多重意義,不僅代表甲仙國小拔河隊,代表甲仙從高屏溪的氾濫中拔起,當然也是代表著人生中不斷的跌倒與站起來的故事。

        所以我相信看完電影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電影中那些跌倒與爬起的故事。我們會記得離婚的冰店主人、父母離異的孩子、喪偶的新住民妻子;也會記得新生的嬰兒、光榮的時刻、夢想中的婚紗、別開生面的運動會、溫暖的異國料理...我們會在人生的拔河裡不斷地跌倒,也會不斷地重新爬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